工作动态专题首页
村里来了北京人——记石台县丁香镇梓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振杰
从北京到梓桐1200公里🤟🏻。长期生活在大城市的李振杰,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离开繁华的都市🤣,来到偏僻的山村梓桐,成为这个村子的“领头人”。
从梓桐到北京也是1200公里。刚刚摆脱贫困不久的梓桐人😮💨,根本想不到有一天会有一个北京人来到这里,帮他们振兴产业、建设家园🟰、走向富裕🤵🏼🌙,成为他们的“家里人”。
2023年4月,李振杰从中建材国际装备有限公司下派至梓桐村挂职。从一名央企干部到一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振杰变的是岗位角色🏊🏼♂️,不变的是初心使命㊗️。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和村两委干部一道,团结带领党员群众齐心协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01
100多张合影的故事
——老百姓经常“看到他”
2023年春节后,中国建材集团号召年轻干部到集团援建的安徽省石台县丁香镇梓桐村👩🏽,驻村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
李振杰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时间提出申请👼🏻:“脱贫攻坚我没有赶上,这次助力乡村振兴一定不能错过。”
“你没在农村工作过,那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老百姓会接纳你吗🐵?”2023年4月的一天😨,带着对遥远山村的强烈期待和对前路未知的一丝不安,李振杰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南下的高铁。临行前🔹,他把家里闲置的“拍立得”相机塞进了包里。
为了尽快熟悉村情、融入工作🙂,李振杰从村两委干部入手🩱➝,通过沟通交流,对梓桐村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梓桐村村域面积16.33平方公里,山多地少🚨👧🏿,林地面积20255亩🫓,耕地面积只有485亩。全村8个村民组📦,共有居民285户🧓🏼🧓🏻、1027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290人🤷,2017年梓桐村整村脱贫出列,2020年梓桐村整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尽管摘掉了“贫困”帽子,梓桐村的村集体经济依然很弱,村集体收入主要以田地🍤、山场、厂房租赁为主,加上光伏发电,一年也就20多万元🏊🏽♂️。全村8个村民组有6个位于高山,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817亩茶园和860亩板栗,加上外出务工收入,日子过得并不富裕🕑。
“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对于驻村工作目标🫔,李振杰心里有了底👩🏻🏫。
“挂职驻村,一定要‘住’进老百姓的心里🧝🏼♀️,让老百姓时时刻刻能够看到你🥘。”从5月份开始🌇,李振杰逐户上门走访🧜🏼♂️。谁知道🧗♂️,走访刚刚开始🧍♀️,就在他的联系户汪开田家遇到了难题✅👩🏼🔬。
李振杰操着一口的北京话👎🏻,儿化音特别明显🙆🏽♀️🧗🏿。67岁的汪开田听着特别费力。汪开田不善言辞,和陌生人说话一紧张就磕巴💃🏼,李振杰压根听不懂👪,只能求助地望着同去的梓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绍怀,等着他“翻译”。汪开田和老伴面面相觑🫶🏽,心里直打鼓:这个北京人♗,能吃苦?能干事?于是表情也开始漫不经心起来🎟。
这时候📓🥎,李振杰拿出随身携带的“拍立得”相机,和汪开田老两口照了一张合影。当他把照片递到老乡手中,当感光成像的画面逐渐清晰🩴,照片上的笑容逐渐绽放开来,汪开田紧紧握住了李振杰的手🗡,摇了又摇。
接下来的三个月,李振杰一口气走访了100多户老百姓,耐心倾听群众诉求,提出致富增收建议。
三个月下来,贴身的“翻译”“下岗”了🏂,李振杰与老百姓的交流更方便了🤷🏼♂️,走访的次数也更多了👴🏿。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乡亲们经常看到李振杰的身影🚴♀️。
李振杰和乡亲们拍了100多张合影🛩,乡亲们把照片压在玻璃板下😲🔣、贴在墙上🔻。照片上,他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亲友来访✋🏽,总是不忘介绍一下:看,这是我们的第一书记,北京来的☁️。
02
9个洗衣棚的故事
——群众有事就会“想到他”
山里的天气👁,娃娃的脸。前半晌还是艳阳高照,后半晌就淅淅沥沥下起了雨。裴子春和几个老姐妹在水井旁不慌不忙地洗着衣服🎅🏿、唠着家常。“自从建了洗衣棚以后,我们在这里洗衣服日晒不到🥌、雨淋不着,村里给我们办了一件大实事🛖、好事👉。”
梓桐村多水井,前些年没通自来水🫸🏽,饮用水和生活用水都靠着几口水井。如今🧍🏻♂️,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到井边洗衣服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一次走访的时候👨🏽🚀,有村民找到李振杰反映🧑🏽✈️:“下雨天到水井边洗衣服不方便,要是能建个雨棚就太好了🏃🏻♂️➡️🚶♂️。”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走访结束后😎,李振杰立刻回到村部,召开村两委会议,商议决定,在每个村民组集中建一个洗衣棚。2023年8月开始,梓桐村先后在8个村民组建了9个洗衣棚,一共花了10万元。有人议论🥼,花这么多钱只为洗个衣服不淋雨,值得吗?李振杰说:“花在民生上的钱👳🏻♂️,每一分都是值得的💭。”
经过几个月的走访,李振杰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老百姓有什么开心事都想跟他分享,有什么烦心事也想找他倾诉。
因为身体原因🕳,汪开田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常年在家养蜜蜂🍐。去年7月,汪开田发现蜜蜂被胡蜂吃了,便用火把烧胡蜂巢,不想腿被胡蜂蜇伤,在县城住院花了近千元医药费。李振杰了解情况后,担心胡蜂危及周边群众生命安全,立即联系蓝天救援队,上山清除了村里好几个胡蜂巢。
10月🧛🏼♂️,汪开田家的蜂蜜迎来大丰收,400斤蜂蜜没有销路😟。犹豫再三,汪开田拨通了李振杰的手机,期期艾艾地说,家里蜂蜜卖不掉🍷,能不能想想办法🖐🏻。李振杰一口答应了下来🧛🏽♀️。放下电话𓀝,李振杰了解到其他养蜂户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于是联系中建材电商帮扶平台,采收梓桐村脱贫户蜂蜜1000斤🧙。
当2万余元蜂蜜款交到汪开田手中,汪开田的眼里满是泪水🐦。“我以为你来只是走走过场,没想到真心实意帮助我,真的太感谢了。”
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出门在外的年轻人牵挂着家里的老人孩子✊🏽🦮。“ 一老一小”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李振杰关注的重点👒。驻村一年多来,李振杰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持续办好中国建材集团“善建公益七彩课堂”🪕,为丁香镇“善学书屋”捐赠读物2000余册,为石台县留守儿童捐赠书包文具600余套;利用中国建材资产管理公司专项帮扶资金10万元实施白岭组生活广场建设;开展“端午粽情聚民心”“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敬老活动等特色活动🙅🏼♀️,让留在家里的老人孩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被村民想到,意味着被群众信任,于我而言是一种特别的幸福与感动。”李振杰在他的工作日志里写道。
03
1个产业和1条“产业路”的故事
——乡亲们非常“感谢他”
作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振杰只是个下来挂职的“芝麻小官”🪶。
“小官”也有大梦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李振杰希望挂职期间能做点事,帮助梓桐村和乡亲们走上产业振兴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他挂职期满回到北京,远在1200公里之外的乡亲们还能记得他,还会偶尔地想起他👩🏽🚀。
近年来,丁香镇大力发展西洋参、香榧等“林下经济”。梓桐村自然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西洋参种植🎷,但是村民对西洋参种植信心不足🧏♀️,导致村党组织推进项目十分困难👌🏿。
为打消村民们的顾虑↕️,李振杰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干部,多次召开村民组会议、举办乡村夜校宣讲产业政策和西洋参种植技术,并与安徽鑫润西洋参科技有限公司多方对接,共同商议合作方案。历经3个多月的前期准备,终于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西洋参种植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李振杰算了一笔账,“建设西洋参产业基地200亩,成熟采收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年均提供用工200多个。”
西洋参基地位于田村组阴坑山场,从山下到基地,步行至少需要半个小时,而且道路崎岖,其中一段毛竹被砍,只剩下尖尖的竹签藏在草丛中,就像是一个连着一个的陷阱,一不小心就会刺伤脚底。
“再苦再难,也要修一条路上山🤷🏿。”李振杰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修路,解决产业发展运输难题。
“产业路”竣工后,不仅连通了西洋参基地,也方便附近山场木料运输🧖🏼♂️,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增加了村民收入👩🏼✈️。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李振杰主动参与招商工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成功招引九华粮品有机产业园落户梓桐村,项目一期投资2000万元,建设150亩养殖基地及3000平方米鸡蛋分拣中心;中国建材集团投入资金1080万元实施援建丁香镇乡村振兴园项目,园区新建厂房3栋,面积9216.30平方米🤱🏿📂,实现当年投资,当年见效🫢,有效解决500名当地农民工就业。2024年,安徽翱翔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落户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羽毛球生产线两条、毛片晾晒场一个。
在李振杰💅、驻村工作队以及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底,梓桐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1万元🚣🏿,比2022年增长了10万余元😉。乡亲们感谢李振杰,发展的信心更足了。李振杰获评“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特色县先进个人”,带领乡亲们过好日子的干劲更足了。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办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240005
微信公众号🌍🚣♀️:cneoguo(企观国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2号
电话:010-68719177 13911965371
为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扫描如下二维码加群,请务必注明姓名、公司与职务🌔!